2025年7月21日至23日,青岛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“砼心筑梦队”一行6人,在指导老师姜晓春带领下,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漕河镇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当地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“健康体检”。

7月21日上午,团队首先来到左氏宗祠进行检测。在检测过程中,队员们发现部分木构件存在含水率偏高的问题。工作人员全程陪同,对队员们专业的勘测工作表示赞赏:“学生们带来的现代检测技术,为我们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。”

队员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。团队供图

当日下午,团队转战明代建筑谢家楼。队员们使用全站仪对建筑结构进行三维扫描,用超声波检测仪评估木构件内部状况。“这座明代楼阁的排水系统设计精妙,完全符合现代排水规范。”技术组的王润霖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赞叹道。

7月22日上午,团队前往东曹窑址展开调研。令人遗憾的是,窑址大部分已化为耕地,仅存部分窑坑遗迹。但通过当地村民的详细讲解和现场测量,队员们仍能从坑洞的大小和布局中,想象出当年窑址的繁忙景象。下午,团队与当地文物保护人员开展专题座谈,就古建保护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交流。

7月23日上午,团队前往兖州兴隆塔开展技术检测。队员们运用应力波检测仪对塔体砖石结构进行无损探伤,重点评估了”塔上塔”特殊结构的稳定性。

7月23日下午,团队与河阳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领导进行总结座谈。会上,队员们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,详细汇报了漕河镇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。

图为队员与文明实践站领导进行总结座谈。团队供图

此次调研,团队共完成4处历史建筑的全面检测,收集建筑结构数据200余组,材料样本15份。通过专业分析检测数据,团队不仅发现左氏宗祠木构件含水率偏高、谢家楼部分砖体风化严重等问题,还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控制环境湿度、加固承重结构等在内的多项保护建议。团队还发现,乡村古建筑维修人才短缺,部分技艺面临失传。为此,队员们计划与当地工匠合作,整理古建修缮技术手册,并尝试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传统工艺,既帮助老匠人增收,也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新思路。

“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,古建保护需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。”队长张雨轩在总结会上表示。团队计划将此次采集的检测数据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,为后续保护工作提供可视化参考依据。我们正在尝试将这些技术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,计划开发基于BIM(建筑信息模型)的古建监测预警系统,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乡村振兴。

通过此次实践,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,更增强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。团队指导老师姜晓春表示:“我们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,建立长效合作机制,同时为村民提供古建维护培训,带动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。为保护与传承中华建筑文化贡献青春力量。”

来源:青岛城市学院砼心筑梦队

通讯员:赵子萌 张雨轩 杜金凤

By 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