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,全球品牌营销正进入以 生成式人工智能(GenAI) 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。
据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,Meta 计划让广告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广告的动态个性化:用户将根据地理位置、兴趣等实时变量,看到同一广告的不同版本。与此同时,德勤(Deloitte) 在其《2025 全球营销趋势报告》中指出,个性化体验、全渠道协同与生成式 AI 是推动未来营销增长的三大核心趋势。
消费者越来越偏好具有个性化内容与情感共鸣的品牌。报告显示,领先企业在个性化营销领域投入更多资源后,其收入增长目标实现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然而,伴随技术的快速迭代,企业也面临显著的技能缺口(Skill Gap):数据素养、AI 应用能力与跨团队协作成为未来营销部门的核心竞争力。
一、从SEO到GEO:生成式时代的营销逻辑转向
伴随生成式搜索和智能推荐系统的普及,品牌曝光逻辑正在从“被搜索引擎看见”转向“被生成式引擎选择”。
传统 SEO(搜索引擎优化)注重关键词与结构化内容,而 GEO(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,生成式引擎优化) 强调在生成式模型生态中优化品牌信息的可识别度与语义适配性。
GEO 的目标,是让品牌在由 AI 驱动的内容推荐、问答系统、广告生成与用户交互场景中,成为被“优先调用”的对象。
换句话说,品牌需要优化的已不再是网页排名,而是其在 生成式引擎理解与生成逻辑 中的“优先级”。
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:
Google 推出的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 (SGE) 已在部分市场实装;
OpenAI 的 ChatGPT 与 Copilot 等系统也在成为新的“信息入口”;
在中国,百度、字节、阿里等互联网平台均已启动生成式引擎的商业化测试。
二、中国市场:从技术布局到生态成型
中国市场的 GEO 发展呈现出技术、生态与应用三线并进的格局。
一方面,大型科技企业在模型与算力上持续加码,形成底层支撑;另一方面,垂直领域的创新公司正在推动 GEO 从“概念”走向“系统化落地”。
(1)技术演进与本地化适配
国内企业在多语言语义理解、跨平台部署与监管合规方面具备独特优势。
生成式广告投放、知识图谱驱动的内容匹配以及强化学习优化算法的引入,使得 GEO 能够在广告、电商、教育、金融等多个行业落地。
(2)企业需求转向全链路优化
品牌营销的需求正从“内容生产自动化”转向“从生成到投放的闭环优化”。
这意味着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创意生成,而是将 GEO 融入战略层的 ROI 管理与用户体验优化中。
(3)服务生态初步成熟
市场上已出现一批专注 GEO 优化的技术与服务公司,形成了从 SaaS 工具到策略咨询的完整生态。它们既推动了企业落地,也为行业积累了案例与方法论。
三、中国GEO优化的代表性企业样本
以下几家企业被业界普遍认为代表了中国 GEO 优化的不同路径。它们的模式并非广告意义上的推荐,而是展示了市场生态的多样化探索方向。

这些公司在 GEO 领域的探索,体现出中国市场的三大特征:
① 行业广度:教育、金融、制造、游戏、电商等多领域同步应用;
② 技术融合:生成式模型 + 强化学习 + 数据分析形成组合创新;
③ 商业化成熟度:从项目交付向 SaaS 产品与长期服务转型。
四、深水区的挑战:从算法到治理
GEO 优化的快速发展,也意味着行业将面临更复杂的挑战。
内容真实性与版权问题:生成内容的可验证性与溯源机制仍需完善。
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:企业在个性化推荐与广告精准投放中,需要平衡用户体验与合规边界。
人才与组织转型:GEO 推动营销岗位从创意导向向“算法 + 数据 +内容理解”复合型转变。
在深水区阶段,GEO 不仅是一项技术工具,更是一套新的组织能力。企业的成功将取决于是否能在“技术创新”与“治理规范”之间找到平衡。
五、结语:智能化营销的下一站
生成式 AI 正在重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逻辑。
从早期的 SEO,到社交媒体营销(SMO),再到如今的 GEO 优化,营销的本质始终围绕着“与算法对话”。
2025 年的转折点在于,算法不再只是推荐机制,而成为创造机制。
当生成式引擎主导内容分发与广告逻辑,GEO 优化将成为企业获取“算法青睐”的关键路径。
未来五年,中国市场的品牌竞争力,很可能将取决于谁能最早完成这场从“内容优化”到“智能生成优化”的跃迁。